南学士-我所关注的话题热点,都在这里!

今天来说说千古名篇,苏轼《定风波》

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长,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带领即将步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朗诵苏轼的《定风波》火遍全网。借这个机会,咱们就来聊聊这首苏东坡在人生至暗时刻写下的千古名篇。

今天来说说千古名篇,苏轼《定风波》

这首词的全称呢叫做《定风波.莫听穿林打叶声》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这个"莫听穿林打叶声"才是这首词的标题,“定风波”只是一个词牌名,它跟这个文章的内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什么是词牌名呢?你可以简单把它理解成为是原曲的歌名。《定风波》是唐朝的一首流行的歌曲,或者觉得说哎这个他的韵律很好,所以依然沿袭韵律,只是改变了里边的歌词儿,写上词牌名,就是告诉读者我这是根据哪首曲子填的词儿,这也是尊重版权。其实今天很多人在创作的时候,比如说用周杰伦的“青花瓷”“东风破”的曲子填入自己的词儿,按古人的习惯,青花瓷东风破都得是词牌名。再比如说大家听过那个岳云鹏的五环之歌,其实是在牡丹之歌曲子上填入新的词儿,放在古代五环之歌的正确叫法应该是《牡丹之歌,五环之歌》。好了,讲完了词牌名,咱们要讲讲苏轼的这首词了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
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
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
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
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这首词其实是一篇游记,老苏跟一群朋友出去春游。没料到雨水那是倾盆而至,没带伞的大伙顿时被浇成了落汤鸡。其他人是纷纷吐槽,只有这个苏轼,他不仅是慢悠悠的走着,还有心情引起了诗,视大雨如无物。这诗词基本上古人都是借题发挥,表面上是说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游记,实际上是在聊此时的心境。这个时候,苏轼正在经历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,他被牵扯到了北宋时期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当中。一零七九年七月,老苏正在今天的浙江湖州任一把手。此时他新官上任,正想着干一番大事业,突然有一天从开封来的三名官差闯入了衙门。见到苏轼之后,二话不说直接掏出了皇上批示的拘捕令,“你出事儿了,跟我们走吧”,官差没多解释,带着老苏就上路了。周围的小伙伴都惊呆了,这怎么回事儿啊?

原来,此时千里之外的开封朝堂上,有人把苏轼给告了,理由是这个人讽刺朝廷对政策不满,而且人家还拿出了证据。苏轼升官到湖州的时候,向大boss 宋神宗写了一首道谢表,就是官员感谢朝廷的信任。这当中有这么一句话“陛下知其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;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”。翻译一下,就我这个人比较笨,跟朝中那些得势之人成不了一伙,只能在这个小地方好好努力了。为什么这么一段感恩的话,后来竟然成了大罪呢?原来神宗初年,王安石正在掀起变法,变法,总会引起反对的声音,朝堂围绕“变与不变”,分成了新旧两派。王安石是变法的维护者,旧势力的司马光。就是小时候砸缸救人那位,他们是反对者。苏轼这段话很明显,矛头直指朝堂,摆明了对新法的那群人不满。

今天来说说千古名篇,苏轼《定风波》

王安石没有办法直接朝司马光砸缸,那总能拿你苏轼开开刀。所以,翻出这个旧文章,想定这老苏的罪。说实话,苏轼的吐槽并不是为了支持谁,因为他在一线,他看到了这个变法带来的实际弊端。新政的青苗法在实施当中竟然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。实行食盐专卖的政策,让过去的员工家徒四壁。可朝堂之上变法,派正站在上风,老苏最终只能成为了牺牲品。

经过四个多月的审讯之后,最终苏轼被贬到了黄州,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,从地方一号长官到连人身自由都被限制。这就像网上的电梯突然坠落,这种打击还不止于精神上,大部分被贬的官员其实是没有俸禄的,也不安排住宿,生活需要自理。黄冈当地人敬仰这位大文豪,把一个废弃的驿站拿出来,让苏轼全家落脚。小小的房子闷热潮湿,硬是挤下了一家二十多口人。苏轼在最困难的时候写过“虽云走仁义,未免违寒恶。剑米有危炊,针毡无稳坐”。意思是说理想不算什么,家里都没米下锅了,愁的我坐都坐不安生。你看看这是把一代文豪逼成什么样。

在如此窘迫的境遇当中,老苏很快跟自己达成了和解,自己居住的小破屋在周城的东边,所以,特别取名为东坡。苏轼也因此自号东坡居士,如雷贯耳的苏东坡的名号就是从这儿开始的。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特别说明一下,这首定风波是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的道仁胡写的。如今这黄冈人站在这湿地前,凭吊古迹,应该还能感受到东坡先生的那个豁达。

传媒大学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领诵这首词,原因并不难理解,这些即将离开象牙塔的毕业生,他们二十多岁,风华正茂,而前方既有希望。也一定会坎坷,笑对困难笑乐生活笑遍人生。对于孩子们来说,这是这个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刻,也是人生开始的。
赞 ()
分享到:更多 ()

相关推荐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